本校大家庭赴港觀賞《利瑪竇》音樂劇

//

本校老師丶學生丶校友及家長一行四十多人曰前於2019年4月27日下午前住香港尖沙咀文化中心大劇院觀賞天主教原創大型音樂劇《利瑪竇》。該劇由恩保德神父擔任神師, 劉松仁擔任策劃/導演/創作,杜琪峯 策劃,黎允文擔任音樂總監/作曲,鄭國江填詞,曹誠淵擔任舞蹈總監,並由王梓軒和陳潔儀主演。演員包括劉兆康、徐偉賢、沈震軒、古明華、楊天經、邱萬城、陳健豪、陳美琪、陳湛文、戴俊笙等等,陣容鼎盛,劇情精彩。

音樂劇講述意大利籍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神父於1582年從澳門進入中國,在華約28年的事跡,期間他贏得「泰西儒士」的稱號,但同時也為羅馬教廷引來了著名「禮儀之爭」。該劇濃縮了他的一生,當中更巧妙地善用歌曲作轉折,呈現其心路歷程。

利瑪竇神父非常機智聰明,最厲害的本領就是『善變』,但總是用於善的方面,且忠於自己的信仰。他的第一個點子就是扮僧人。抵達中國不久,為了減輕華人對洋人忌諱,眼見不少人信奉佛教,為了使傳教之路順利,便決定使出權宜之計剃髮及穿上僧人的道袍。同行的傳教士羅明堅神父亦曾在廣州把「天主十誡」譯成了中文,名為「祖傳天主十誡」,並把十誡中的第三誡寫成「當禮拜之日禁止工夫,謁寺誦經,禮拜天主。」,甚具佛教色彩。後來他們更於肇慶建成中國第一座天主教堂 - 僊花寺。

十年過去,利瑪竇神父發現這樣的打扮效果不彰,並於攻讀及翻譯《四書》期間,發現社會上對士大夫特別尊敬,他漸漸改變其傳教策略為「先佛後儒」。他重新蓄髮留鬚,穿起儒服,化身為有識之士,之後提出的「天儒合一論」更是其傳教事業的轉捩點。他明白到天主的『愛』和儒家的『仁』是相同,而兩者均來自上天的。孔子說:「侍親如侍天,侍天如侍親。」,意即侍奉雙親如侍奉天同樣重要,而基督信徒則稱天主為父,於是他便把儒家的「天」和西方「主」及合而為一,成為「天儒合一論」。

利瑪竇神父於1610年(萬曆三十八年)病逝於北京,享年58歲,並獲萬曆皇賜葬於平則門外的二里溝滕公柵欄,成為首位獲淮葬於北京的外國傳教士。

期望利瑪竇中學大家庭成員觀賞音樂劇後能繼續效法利瑪竇神父對天主的忠誠和卓越的應變能力,致力在生活中實踐校訓友愛勤勞的精神,關愛樂助,心懷普世,愈顯主榮。

2019050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