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邀澳門藝穗會蒞臨為中學師生演出

//

由文化局贊助,澳門藝穗會主辦之《第十七屆戲劇故事巡迴演出》日前於2018年9月5日(三)蒞臨本校禮堂演出,表演由多名銀髮演員和義工演員為全體中學部師生進行演出。演出內容非常配合本校本學年之主題,《隻眼開,隻眼閉》教導學生要善用智慧,追求卓越;《爸爸與麻雀》提醒學生要常懷感恩,孝順父母;《百歲畫家》及《偷叉燒包的老婆婆》則勉勵學生時常關愛樂助,心懷普世。

感謝澳門藝穗會精采又有意義的演出。所謂"戲如人生,人生如戲!",期望學生能於長者們的演出中獲得啟發,反思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發現和珍惜遇上的人和事,成為自覺和感恩的"喜樂利人"。

表演節目包括《百歲畫家》及《隻眼開,隻眼閉》兩個故事講演和兩齣話劇《麻雀與爸爸》和《偷叉燒包的老婆婆》,內容如下:

《爸爸與麻雀》來自網上短片"爸爸、兒子和麻雀"。人物只有爸爸和兒子,故事發生在這一家人的花園。父子肩並肩同坐於一長椅上。兒子只顧埋頭手機,把年邁的爸爸冷落了。本已感到十分無聊的老人家覺得有點不以為然,但當發現不遠處有隻小麻雀在草叢中邊叫邊覓食時,眼前一亮。爸爸像是自言自語,也像是向兒子發問:"哪是隻甚麼鳥?"兒子把目光轉向草叢看了一看,像是回答爸爸,也像是自言自語:"麻雀",隨即又專心在讀報。片刻,小鳥從草叢中消失了,爸爸跟剛才一樣問了句:"那是隻甚麼鳥?"兒子望着爸爸說:"是一隻麻雀!"隨着又再專心讀報。如是者,爸爸有意重複地提出了同樣的問題。爸爸第三次提問時,兒子答得已有點不耐煩。到第四次回答爸爸時,兒子火了,很沒有禮貌地對爸爸說:"爸爸,我第四次告訴你,這是一隻麻雀,是...一...隻...麻...雀!"看着爸爸滿懷心事地離開長櫈往家走時,兒子才感到有點後悔自己的失儀,同時亦感到有點困惑。兒子在低頭反思......只見爸爸手裡拿着一本日記簿,來到兒子跟前。爸爸把日記簿翻到其中一頁,很嚴肅地對兒子說:"把我多年前寫的這篇日記讀一遍!"爸爸那天的日記是這樣寫的:"今天,我和剛滿三歲的小兒子坐在公園裡,一隻麻雀落到我們面前,兒子問了我多少遍'那是甚麼?",我就回答了他多少遍"那是一隻麻雀'。他每問我一次,我就高興地擁抱他一下,一點也不覺得煩,我的乖兒子真是可愛......"故事就在兒子含淚擁抱着爸爸頻說"對不起"聲中劃上句號。

《百歲畫家》則講述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家時常喜歡於公園的沙上作畫,最終於百歲高齡成為一位畫家。故事十分勵志,說明了老有所學,老有所用的道理,並帶出"學無前後,達者為先"的勵志名言。

《隻眼開,隻眼閉》講述一個驍勇善戰,且戰無不勝大元帥新居入伙,風水師說若能在大廳中放置一幅大帥的畫像,便能催吉避凶。但由於大帥在對戰時被敵軍所傷,導致一隻眼瞎了和一條腿跛了。大帥於鎮上先後請了兩名著名的書家為他作畫,但由於畫得太神似而使他不悅,且沒有給他們報酬。後來其中一位畫家的兒子運用智慧和能力,不但為爸爸討回應得的畫費,更為自己的畫賣了一個更好的報酬。

《偷叉燒包的老婆婆》題材來自一篇名為"偷麵包的老婆婆"的網絡故事。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的某一天,紐約市一小法庭上,法官正審判一宗偷竊案。故事十分感人,洋為中用,導演把時空及人物都作了些改動,並易名為《偷叉燒包的老婆婆》編成戲劇小品。此劇不但顯示了親情可貴,還說出了對弱者應該給予同情與關懷,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這發人深省的道理。劇情講述王二婆的兒、媳不幸相繼病逝,與小孫相依為命。王二婆由於年逾古稀,只靠出賣撿拾得來破舊雜物維持生計,至家空物淨時,王二婆無計可施,冒險到酒樓偷叉燒包給孫兒糊口。未想到初次作案,王二婆即被酒樓老闆人贓並獲,交予衙差拉去見縣官方大人。方大人雖然同情兩婆孫苦況,但不能不秉公處理,給王兩選擇:罰款或坐牢。面對一眾聽審坊眾及方大人,王聲淚俱下陳詞:有罰款可交,她早可以把包買下,但若依法服刑,留下小孩卻無人照料。就在此時,昔日為婆婆兒、媳義診的區大夫出現,故事終於大團圓結局。

2018090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