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瑪竇辦耶穌會教育工作坊 更好回應新時代家長的渴望

//

為了進一步與家長的渴望接軌,回應社會的需要,利瑪竇中學於2021年11月23日邀請耶穌會教育中心主任蘇英麟博士以視象方式為中高層人員進行培訓工作坊,一起探討耶穌會教育與家長渴望間之關係。
工作坊以蘇博士的分享及靈修交談方式進行。在該校校牧陳俊偉神父帶領祈禱後,蘇博士首先以會祖聖依納爵羅耀拉的皈依過程作引子,帶領參與者感受聖人在追尋世俗與跟隨天主間之張力,並推測聖人於分辨時的決策要素就是尋找幸福之路。
耶穌會成立於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興起讓人更關注個人,而耶穌會則與當時的人同行,不但教導他們發現自我,更引領他們於萬事萬物中找到天主,與主偕行。而耶穌會教育一向強調內在的自由,這正影響着學生待人處事的態度,充份展現出耶穌會學生的特質,包括:自由、接納、包容、隨遇而安、尊重和承擔。他又引用耶穌會著名傳教士利瑪竇神父來華作例,從語言、文化、服飾、世界地圖及禮儀之爭中看出他正散發着上述耶穌會教育的獨特性。
蘇博士引用著名的人生格言:「人能活出真我,就是天主最大的光榮!」指出聖依納爵當初的渴望和動機可能並不純正,但這也是天主使用的方法和計劃。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耶穌會教育能接納不同的人。能在耶穌會學校內與家長相遇和同行是天主的巧妙安排,不同的人可能懷着不純正的渴望來到學校,期望老師們可以天主無條件的愛一樣來應對所遇到的每一個人,與他們一路同行,引往終點。在與家長和學生同行的過程中,老師能藉此陪伴他們找到自己內心深處的真正渴望,真實地與家長和社區接軌同行。
接着蘇博士以著名的市埸學經典「非洲賣鞋」的例子為喻,引導參與者思考如何引導家長發現自己和子女的真正需要。他又以著名運動品牌為例,說明產品背後的非物質理念和渴望往往比產品本身更重要。他指出家長們可能就像漫無目的的消費者進入超級市場一樣,不完全了解自己的需要和渴望,容易被世俗所誤導,故老師們的引導就顯得非常重要,有助家長們發現內心深處的渴望。
家長們真正的渴望是甚麼?可能很多人都望子成龍,但這又可否為孩子帶來真正的幸福?相反若能教育學生如何接納包容,面對逆境和自處,則可能使孩子終生受用。午餐前,蘇博士更請參與者把該校的獨特性寫於便利貼上互相分享。
午餐後,蘇博士請在場參與者分組以靈修交談方式探討該校的獨特性如何能具體地回應家長們的內在渴望。蘇博士在總結各參與者的分享時表示,他發現學校的主要特色是關愛、陪伴及意識省察。自聖依納爵和同伴創立耶穌會開始,及後的利瑪竇神父來華,至現代耶穌會教育皆很重視友誼和同行關係,彼此關愛,並巧妙地在扶持與放手間取得平衡。而意識省察則是師生「愛的疫苗」,有助學生在萬事萬物中發現天主。若師生能養成在沒人指導下仍可自行繼續練習的習慣,必可受用一生。
最後,在張慧玲校長帶領意識省察和校牧陳俊偉神父奉獻感恩聖祭後,工作坊圓滿結束。感謝耶穌會教育中心主任蘇英麟博士的陪伴和分享,本校參與者獲益良多。

20211124014

20211124015

20211124016